我們東方人身上總是有很多像「痣」的東西
有的是良性的痣,或俗稱老人斑的脂漏性角化症
但也可能是惡性的基底細胞癌或黑色素細胞瘤
當病人問起:「醫生,我這個痣是良性還是惡性的?」
往往醫生的標準回答是:「這個要切片才知道。」
但是,我一定要告訴你,除了「切」或「不切」
現在你還有的第三個選擇---「皮膚鏡檢查」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皮膚鏡是我們皮膚科醫師的秘密武器
分成兩種
1. 「非接觸式有偏光功能的皮膚鏡」:醫生可以不用碰到病人,利用偏光,透視表皮下的結構。
2. 「接觸式的皮膚鏡」:除了可透視表皮下結構的功能,還可以外接相機拍攝病灶。
對於皮膚鏡,大家總是會想知道:「這檢查真的可以區別良惡性病灶嗎?真的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切片手術嗎?」
讓我引用一篇2012年11月刊登在英國皮膚科雜誌的文章來回答
期刊: Br J Dermatol. 2012 Oct;167(4):778-86
英文篇名:Availability of digital dermoscopy in daily practice dramatically reduces the number of excised melanocytic lesions: results from an observational study
中文篇名:在每天看診時,數位皮膚鏡的使用大幅下降黑色素病灶的切片數
這個研究很好玩,她找了46位比利時的皮膚專科醫師,分成三組
A:皮膚鏡訓練小於10小時的醫師(不大使用皮膚鏡的醫師),24人
B:皮膚鏡訓練大於10小時並且會自我進修的醫師,12人
C:皮膚鏡專家且工作場所可以使用數位皮膚鏡記錄病灶,10人
統計一年內,色素性病灶的切片數,還有惡性黑色素細胞瘤的個數
從表格可以清楚發現,C組的醫師,每安排3.4個切片手術就可以抓到一個惡性黑色素細胞瘤,但是A組的醫師,卻需要安排11.7個切片手術,而且一年下來,C組大約避免了600~700台不必要的切片手術。
皮膚鏡的使用,確實可以提高惡性黑色素細胞瘤的診斷率,也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切片手術。
在實際看診上,我們其實可以分辨更多病灶
黑色素細胞瘤
基底細胞癌
變性的複合痣
脂漏性角化症(俗稱的老人斑)
血管瘤
指甲上的色素病灶
甚至對於「皮脂腺增生」、「病毒疣」、「禿頭落髮」、「疥蟲感染」、「皮膚纖維瘤」、「波溫氏症」都有輔助診斷的功能。
當然在這個醫病關係緊張、不乏訴訟的時代
我們對病人的標準答案絕對還是「這個要切片才知道。」
不過如果皮膚鏡清楚顯示為「良性病灶」,我們就會比較隨性,看病人自己是想開刀還是觀察就好。
反之如果皮膚鏡顯示為「惡性病灶」、「不確定是良性病灶」,我們就會比較積極建議病人切片檢查。
最後……
好奇心比較強的朋友應該會想知道,為什麼這麼神奇?究竟皮膚鏡的原理是什麼?
簡單的說,只有兩大原理
1. 放大:可以把病灶放大,看到更多細節。
2. 偏光:因為皮膚表面是不規則的,光線經過角質就會散射,所以看不到比較深的地方,
但如果使用偏光,只讓某一個方向的光透過,就可以阻隔四面八方的散射光線,讓我們看到比較深的表皮真皮交界處。
有個作者,對於偏光舉了一個貼切的比喻來解釋,我覺得很棒,分享給大家。
當游泳池的水,波動很大時,光線會四處散射,所以池底的磁磚會非常扭曲。
但是當水面平靜無波,光線較為一致時,池底的磁磚就會比較清晰。
所以下次在門診,如果你看到醫師拿著像會發光的蛋看來看去,或是要你去隔壁治療室,用一個放大鏡貼著你的皮膚拍照,那就是皮膚鏡的檢查啦。